來賓市興賓區林地面積超200萬畝、森林覆蓋率超40%,是桂中大地上一顆綠色明珠。近年來,作為廣西深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專項試點,該區積極融入自治區《萬億林業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奮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興賓區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木材加工產業,因地制宜探索“壯大存量—釋放效能—盤活價值”的生態循環發展路徑。
上半年,該區板材產量達75萬立方米,木材規模以上企業達90家,實現產值44.6億元,帶來就業崗位近2萬個。為多山地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
首在造好林 筑牢永續發展的綠色根基
守住青山方能謀長遠。興賓區將生態優先刻入發展基因,從國有林場改革切入,持續厚植綠色家底。
8月的鐵帽山林場,層巒疊翠。50多歲的護林員周玉命沿著巡護道緩步前行,仔細觀察著林木生長情況。這片他守護了半輩子的山林,正經歷一場變革——4.4萬畝國有林地被納入興賓區國家儲備林項目,由新組建的來賓市賓林投資有限公司統一經營。“過去林場單打獨斗,木材品質參差不齊。現在機械整地、科學間伐全按統一標準來,產出的木材品質更統一。”周玉命望著眼前的桉樹說。
這個變化始于興賓區國有林場改革的深入推進。該區探索“政府主導+平臺運作”模式,授權區屬國企賓林公司整體收儲鐵帽山林場核心林地。集約化經營僅一年,林區質量顯著提升:單位面積蓄積量增長12%,桉樹輪伐期從5.5年延長至7年。
更深的探索在丘陵地帶鋪展。總投資1474.62萬元的木材戰略儲備基地,覆蓋鐵帽山林場鐵帽山分場、青峰分場和老虎弄分場。該基地通過實施間伐、割灌除草、追肥等綜合措施,4400畝桉樹林生長條件持續改善,木材原料供應量達5萬立方米,平均畝出材量較之前提升35%。
在興賓區副區長覃澤毅看來,種樹護林得順著自然規律來,山林怎么規劃、林木怎么管護都得因地制宜,最終就是要讓林子長得更茂,讓每寸林地的價值都實實在在提上來。截至目前,該區通過林地收儲與基地建設,工業原料林年度供應量預計突破130萬立方米。
科學用好林 采伐改革激活青山動能
筑牢根基是起點,變現尤為關鍵。興賓區以林木采伐改革為契機,科學、有序地釋放資源活力,既鼓足林農腰包,也為木材加工產業注入優質原料。
初秋的南泗鄉柳村,林農陳玉積站在自家7畝尾葉桉林前,看著手機里的電子采伐證露出笑容:“前幾天我準備砍這批樹,鄉里林業股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教我下載App、傳材料,第二天證就批下來了。”他算了一筆賬,“過去要花2000元請人編制采伐設計,還要等10天,如今零經費、零跑腿就能辦證,省下的錢夠買幾個月柴油。”
陳玉積享受到的便利,是興賓區林木采伐改革惠民的生動寫照。該區推行告知承諾制:30立方米以下小額采伐,林農只需填報一張申請表、一份承諾書、兩張現場照,審批時限壓縮至1個工作日;30—120立方米的采伐,通過“簡易設計+告知承諾”組合,無須聘請第三方設計單位編制采伐設計。
更貼心的是,該區織密林長制服務網,鄉村網格員主動上門教林農操作,讓惠民政策直達林間地頭。
改革紅利直接傳導至產業鏈下游。在廣西星漢木業有限公司原料調度中心,公司負責人蔡曉龍說:“現在日進桉木800噸,庫存周轉僅15-20天。本地采伐木基本滿足企業原材料供應需求,制定生產計劃更有底氣了!”
一組數據見證改革活力:截至8月18日,該區今年小額采伐審批達1.15萬件,審批蓄積量34.9萬立方米,保持穩健增長態勢。改革以來,已為廣大林農節省設計服務費用718萬元,減少交通等支出460萬元。興賓區林業局局長胡峰介紹:“現在日均審批采伐證80張,是改革前的3倍。當林農砍樹不再難,企業原料有托底,青山才是活銀行。”
擴大覆蓋面 金融活水滋養產業之花
當改革紅利匯成資源活水,如何讓它澆灌出產業繁花?興賓區以金融活水疏通發展血脈,以鏈式思維喚醒產業基因,將綠色資源盤活成振興動能。
星漢木業的板材車間,機器轟鳴中散發著桉木的清香。蔡曉龍難掩振奮:“要不是批下木材貸2450萬元,這條生產線可建不起來。”生產線每天吞吐本地木材800噸,產出高端板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訂單穩定。
星漢木業的成長,是興賓區金融活水澆灌產業的一個縮影。2021年起,該區依托桂惠貸打造了木材貸,推動信貸資源向木材產業傾斜,累計向木材企業發放貸款776筆、金額達13.83億元。
金融暖流,激發出磁石般的吸引力。“不少木材產業企業看好這里原料充足、交通便利、融資便利。”興賓區投促局負責人介紹,“現已逐步形成規模,不僅能提升協作效率,還能降低成本。”他牽線搭橋,把合作多年的仟佰杜木業引來,增加了本地板材的產量,初步形成了規模效應。隨著龍頭企業的聚集,五金件、封邊條等10多家配套企業陸續在周邊設廠。
截至目前,興賓區木材企業817家,其中,精深加工企業14家,木材產業產值達119億元,近2萬人吃上了“生態飯”。可喜的是,當地木材加工產業的持續發展為上游的種植產業帶來穩定需求,實現“越伐越種、越種越優”的可持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