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馬尼亞的山梣(學名:Eucalyptus regnans)是世界上最高的開花植物。它可以長到100米高,壽命超過600年。
這些樹木在其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供棲息地,并促進共同生物世界的整體健康。但由于伐木、土地退化、火災和氣候變化,它們的數量正在減少。
這種令人悲傷的狀況表明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盡管人類有很多東西可以向植物學習,但人類卻一直低估了植物的價值。
在深度設計實驗室,我們為野生動物設計和建造家園,并借鑒自然界的成功解決方案。為了彌補大型古樹大洞的消失,我們的團隊為貓頭鷹和其他物種制作了3D打印的巢箱。我們還研究了什么樣的樹適合鳥類生長,以便復制這種設計。
我們最近對塔斯馬尼亞大型古桉樹的研究,讓我又一次思考樹木的許多方面,城市規劃師、設計師和公眾可以從中汲取教訓。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五點。
1. 枯樹和倒枝
人們常常砍伐枯樹,因為擔心它們倒下會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他們也傾向于清除倒下的原木和樹枝,以便進行清理。
但枯樹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微生物、昆蟲、蜥蜴、鳥類和哺乳動物通常更喜歡枯樹而不是活樹。這是因為枯木更容易消化,而沒有葉子的枯枝更容易落在上面,或者更容易觀察周圍的環境。
接觸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也有利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因此,最好保留枯樹,并設計空間,使其安全地固定在原地,無論它們是直立的還是倒下的。
2. 老樹
成熟的樹木具有許多幼樹所不具備的特征。這些空洞包括樹洞、裂縫、剝落的樹皮以及大量的果實、花蜜和種子。
這類樹木的樹冠上有很多鳥類喜歡使用的水平枝和枯枝。
超過300種澳大利亞本土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都使用樹洞。但合適的樹洞需要時間才能形成——通常需要數百年。
無數種類的昆蟲和微生物也在樹洞中繁衍生息。
設計師和土地管理者應該保護古樹,并將其納入規劃流程。房主也應該欣賞它們獨特的貢獻。有了樹木的幫助,我們的城市環境可以變得生機勃勃、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而不是修剪整齊、光禿禿的。
3. 根系
樹木通過根系獲取水分和養分。當水分稀缺時,根系會改變形狀,以適應最大程度的吸收。
根系周圍的環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這調節了鄰近植物的生長。
遺憾的是,城市設計常常將根系困在堅硬、密封的表面(例如瀝青或混凝土)下。
相反,我們應該使用土壤、礫石、樹皮碎片或穿孔鋪路材料來創造透水表面,這些材料上留有孔洞,允許液體和氣體通過,從而促進樹根的生長。擁有健康樹木的城市空間生物多樣性更高、更具韌性、更涼爽、更濕潤,也更美觀。
4. 樹皮“飄帶”
樹干和樹枝上懸掛的剝落樹皮條被稱為“飄帶”,它們為不會飛的樹蟋蟀等昆蟲創造了自己的微生境。
然而,樹皮“飄帶”的作用常常被忽視,需要進一步研究。了解它們的價值可以為城市樹木的維護提供參考。這種維護應該設法保留甚至增加諸如樹皮飾帶之類的實用設施,同時控制火災危險和其他風險。
我們的實驗室還致力于利用樹皮飾帶設計人工設施,以提升幼樹的生態價值。
這些設施還可以為人造結構(例如建筑物表面或電線桿)上的野生動物提供新的棲息地。這種方法或許可以在天然樹木無法生長的地方(例如屋頂或煤氣管道附近)提供庇護或棲息的機會。
5. 落葉、種子、細枝和樹枝落到地面可以肥沃土壤,保持水分,并為真菌、昆蟲和其他生物提供棲息地。
然而,在城市地區,人類經常出于美觀或安全考慮而清除這些物質,從而破壞了生態互動。結果,樹木缺乏養分,面臨干枯的風險。與此同時,小植物、昆蟲和真菌也隨之死亡。蜥蜴和鳥類等動物也不得不離開。
設計師和公眾應該找到利用具有社會吸引力的策略來保留有機落葉的方法。這可能包括劃定野生區域,設置說明性標識來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或修改維護措施,以在滿足公眾期望的同時維護生態效益。
植物作為設計師
人類傾向于重視與自身大腦認知相似的智能形式,而忽視其他形式的問題解決和創新。
樹木為自身和其他生物構建支持性棲息地的能力需要進一步研究。生態系統動態而復雜,因此我們的知識遠未完善。
為此,我們的實驗室使用激光掃描、計算機建模和數字制造等技術研究樹木及其功能。我們識別、保護并鼓勵由樹枝、樹葉、樹根和枯木構成的圖案的形成。
通過借鑒這些自然設計,人類可以為自身和其他生物創造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