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東南亞(ASEAN / Southeast Asia)是大多數人口需要依賴森林的地區。當地有3億人生活在農村地區,其中近1.4億人依靠森林作為收入來源,同時森林也是營養和糧食安全保障。東南亞的森林總面積超過2.45億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6%,其中2.04億公頃構成森林覆蓋率,約占總面積的47%。該地區的地形和地理條件使東南亞擁有令世界羨慕的自然資源,這些包括了森林覆蓋(forest areas)、紅樹林(mangroves)、河流(rivers)和濕地沼澤(wetlands / swamps)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high levels of biodiversity)(糧農組織FAO,2011年)。
東盟森林是亞洲非木材森林產品最大的潛在經濟產出地,這些包括藤條和竹子(rattan and bamboo)、藥用植物(medicinal plants)、精油(essential oils)、樹脂(resins)、松子(pine nuts)、蘑菇(mushrooms)、香料植物(spices)【尤其是豆蔻和肉桂(especially cardamom and cinnamon)】、動物飼料(animal feed)、動物制造品(animal products)和蜂蜜(honey)。
在東南亞,人們對森林的高度依賴使之成為社區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地區的需求既可以確保環境和森林地區的可持續性,反之亦然。事實上,東盟正是朝著這個相反的方向發展,目前本地區面臨著快速的經濟增長,高強度的農業用地開墾和自然資源開發,并伴隨人口增加的問題,這加劇了整個東盟地區的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糧農組織FAO ,2011年)。
在東盟國家中制定的民粹主義政策(Populist policies)是通過社會林業(social forestry)或公有森林計劃(community forest schemes)來支持森林管理和改善社區經濟的。東盟的社會林業計劃(Social Forestry Scheme)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盡管形式和法規各不相同,但還是在發展。
目前,在東盟國家中,其自身國家政策中已采用了社會林業計劃的有柬埔寨(Cambodia)、印度尼西亞(Indonesia)、緬甸(Myanmar)、菲律賓(Philippine)和越南(Vietnam)。而老撾(Laos)、馬來西亞(Malaysia)和泰國(Thailand)未在國家政策中納入法規。
馬來西亞在公司特許經營區域引入了社區參與的模式(Malaysia applies a mode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pany’s concession areas),而老撾和泰國則要求各自的部委將森林管理程序納入工作計劃(while Laos and Thailand mandate their respective ministries to include forest management programs in the work plan)。在國家范圍內執行方面的差異是適應每個國家的社會和文化條件的一種形式,但實質上要實現的目標仍然是相同的。
到2017年為止,東盟社會森林面積(ASEAN social forestry area)的增長達到了1 078 435公頃。
除了國家的政策支持外,非政府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和捐助機構(NGOs-INGOs and donor agencies)在促進東盟社會林業的廣泛發展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體制關懷,東盟國家甚至成立了東盟社會林業工作組(ASEAN Working Group on Social Forestry,AWG-SF),該工作組的重點是森林區域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能力建設和社區對發展政策的參與、發掘基于森林的社區經濟發展潛力,以及盡可能對共同承諾的遵守。
東盟正在影響與林業部門有關的區域和國際政策。東盟國家在森林管理中的政策得到有力而聯合有效的執行是改善社區經濟、保護森林和環境,以及減小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的保障性資本。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