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緬甸版11月1日訊:據緬甸林業生產者協會副會長埃若丹表示,對緬甸林區暫時實施的伐木禁令將在下財年初(2017年4月)取消,屆時原木生產將重新開放,但配額額度將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砍伐配額額度約為1.9 萬株柚木樹和53萬株硬木樹,產量配額額度為1.5萬噸柚木和35萬噸硬木。
此前,為遏制森林砍伐,緬甸政府在2016-2017財年(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內實施了全國性的伐木禁令,若開邦、撣邦和克欽邦的主要林區被列入禁伐名單。據環境調查機構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3年間,緬甸失去了約170萬公頃的森林。
緬甸材
緬甸政府在今年先后出臺了“禁伐令”、“限伐令”由全面封山,停止砍伐生產期到限定明年木材砍伐量。政策出臺后,緬甸木材供應無疑被切斷,市場緬甸材緊缺,價格也是步步攀高,嚇退了不少木材商,已然超出了市場的承受能力。不得已,商家開始接觸其它地區的材種,尋找可以代替的優質樹種。
小巴花等其它品種就是這樣的背景下被下游商家所青睞,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紅木家具在今后只會越來越貴,收藏意義更大。
緬甸政府取消明年禁伐令,也意味著在明年有更多的緬甸材進入市場,減緩供求緊張。同時,也有可能降低緬甸木材價格上漲的幅度。這對于中國的木材商及家具商而言都是一個不錯的利好消息,但是市場變幻無常,這幾年的行情也是詭異多變,因此木業人更應保持“清醒”,謹慎對待。
縱觀近幾年來,非洲、東南亞其他國家也頒布過木材禁令,但最后有不少國家迫于經濟的壓力、地區的發展取消木材出口禁令,轉向限制性出口、延伸產業鏈的建設等等。此次的禁令解除,也并不意味著紅木危機解除。紅木原料的缺乏一直存在,是木業人所要面對的障礙,思考真正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