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林產品國際貿易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
我國是世界林產品進出口大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木材需求不斷增加,然而國內森林資源的匱乏使二者形成供需矛盾。在市場經濟發展下的今天,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目前我國對于森林保護法律法規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加上一些特殊地區人們對森林保護的意識并沒有那么強,過量采伐以及森林開荒成耕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國家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使得木材供應量減少1800萬立方米左右。我國的森林資源總體存在分布不均且逐年減少的現象,導致中國目前已面臨木材的結構性短缺問題。
從2009年起,美國超越馬來西亞,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林產品進口國,而中國的林產品不斷發展,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林產品出口國。一直以來,中美木質林產品貿易都存在著極大的互補性和競爭性,然而從目前來看,一場又一場的拉鋸戰下來,我國仍然處于劣勢地位。木制品和木質建材產品缺口,可以通過部分人工林、進口材和撫育材來代替。要保證中國自身所需的木材,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除了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提高產品質量外,最重要的是從源頭抓起,保護森林資源。
10億畝經營良好的森林,每年比常規增加生長量3億-5億立方米。合理經營森林資源,可以從根本上緩解木材供給缺口的壓力。森林經營的理念正在從單一的產出木材向森林多功能利用轉變,并且不再僅僅是向森林索取。要想使其用之不竭,必須在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經營森林資源。
解決木材供給,不僅是解決木材數量問題,更是要解決質量問題。提高森林質量,調整和改善樹種、樹齡分布和結構,確定若干個主要用材樹種。制定樹種、樹林調整專項,結合采伐限額管理、進出口予以控制。規劃培育大徑級木材,是提升生態功能的重要措施。《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中提出,大力發展多目標林業,區分了“嚴格保育的公益林、多功能經營的兼用林、集約經營的商品林”,在政策上遏制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
另外,伐區和經營剩余物利用,廢舊木材、木纖維回收利用,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木材原料短缺的好方法。(作者: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 張玉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