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季刊《熱帶林通訊》2013年第三期報道,全球木材需求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呈不斷增長之勢,但營造新人工林的速度卻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文章認為,要滿足全球木材需求,就必須加快人工林發展速度,但目前人工林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為確保人工林種植業能夠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可持續發展,全球應該采取激勵措施,鼓勵中小型森林種植者。
全球木材供不應求
據估計,到2050年時,全球工業人工林面積將增至9100萬公頃,年均增長率約為1.8%;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長幅度最大,這兩個地區的工業人工林面積到2050年將分別增加約1700萬公頃和1500萬公頃;非洲和大洋洲的工業人工林面積也將增長。
2012年時,全球速生工業人工林總面積僅為5430萬公頃。美國、中國和巴西的工業人工林面積最大,均超過500萬公頃。其次為印度和印尼,工業人工林面積均超過250萬公頃。不同地區間相比,亞洲工業人工林總面積最大,其次是北美和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歐洲也有相當大面積工業人工林。
全球工業人工林的工業用原木供應量將由2012年的剛剛超過500萬立方米,增加至2050年的約15億立方米。促使工業原木供應量增長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工林面積的增長和人工林生產力的提高。提高人工林生產力的主要途徑包括:森林采伐和無性繁殖技術的改進、人工林管理效率的提高、施肥和營林措施的改進。
工業人工林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人口、經濟和人均消費量增長所導致的木材需求的不斷增加,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巴西、中國和印度等市場的發展,將成為推動國際木材需求的重要力量。海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將有助于生產國獲得更大的國際市場,從而促進對木材需求的進一步增加。此外,在氣候和能源政策以及化石燃料庫存下降的推動下,傳統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經濟將向低碳經濟轉變,并因此增加能源、建筑、生物制品和許多其他行業使用更多的木質生物量,從而增加整體的木材需求。
目前,人工林滿足了全球約1/3的工業原木需求;到2050年時,可滿足約35%的工業用材需求。這意味著,人工林木材的供應量將以與工業原木需求量大約相同的速度增長,單獨依靠人工林仍將無法滿足工業原木需求。供應全球大部分工業原木的寒帶和溫帶地區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仍將是主要的木材來源。
然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必須盡快提高熱帶人工林木材在全球木材供應中的份額,原因有兩個:第一,熱帶天然林過去一直以不可持續的速度采伐,因此今后一旦轉為可持續經營則勢必會減少木材供應,況且熱帶天然林的總面積也在下降;第二,雖然寒帶和溫帶地區的天然林和天然次林的木材供應有增加潛力,例如俄羅斯聯邦森林的木材可持續產量估計每年超過5億立方米,過去幾年平均每年只采伐了約1.25億立方米,但由于物流、贏利能力和所有制結構等因素的限制,木材供應量也不太可能有足夠的增幅。
目前,世界上人工林重點國家或具有人工林發展潛力的國家包括亞洲的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巴拉圭和烏拉圭,非洲的安哥拉、加納、利比里亞、莫桑比克、盧旺達,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為實現人工林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國家還需要以堅持不懈的努力來應對一系列挑戰。
///
人工林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全球人工林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主要體現在下面7個方面:
中小型森林種植者數量上升
在大多數具有人工林發展潛力的國家,預計中小型森林種植者的數量將在未來幾十年增加。但是,這些種植者面臨難以提升價值鏈的嚴峻挑戰,因為他們缺乏與市場運營商、中間商和大型采購商談判的實力。他們通常也沒有足夠的市場信息,只能依靠中間商來確定其木材蓄積量、質量和價格。
土地使用權難以保障
在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土地主要由國家擁有,并且保障人工林土地所有權很困難。例如在印度尼西亞,有關土地租賃和特許權的法規往往含糊不清,土地使用權的爭取可能會導致社會沖突,從而引發聲譽風險,特別是對于外國人工林投資者。
土地競爭
在全球范圍內,土地爭奪不斷升級,主要是由于對食品、其他農產品及纖維、木材和生物能源需求的增加。例如,在印尼,人工林和農業之間的土地爭奪非常激烈。油棕櫚種植園對土地的爭奪尤其突出。據估計,油棕櫚種植園的利潤率比紙漿材人工林高10多倍。土地利用的競爭推高了土地價格,迫使人工林遷往更加邊遠的地區。
環境影響
在一些國家,人工林的擴大以破壞原生植被為代價,忽視水土保持,給人工林自身的發展造成了不好的聲譽。例如,印尼的大部分人工林過去都曾經是天然林;印尼還在經過排水處理的泥炭土地上營造人工林,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在老撾,有些人工林公司在從政府獲得森林特許權后,采伐林地上的木材,然后將土地及經營權出售給第三方,造成一系列負面的生態和社會影響。由于大多數工業人工林為單一樹種構成的純林,其導致的生物災害和非生物災害也引起關注。在一些地區,由高蒸騰速率樹種組成的人工林,因減少了其他用途的可用水量而遭受指責。
社會問題
土地使用權的不明確給非洲、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部分地區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在許多國家,土著居民和當地社區有傳統的土地使用權,而人工林公司通常需要遵循法定的特許權和土地使用權審批程序。然而,法定制度并不總是承認或尊重傳統的土地權,這意味著人工林公司購買土地可能會導致當地人喪失土地使用權。這種情況對于在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外國公司是一個嚴峻挑戰,因為這些外國公司最終可能被卷入該地區的社會沖突,而這種沖突在他們進入該地區之前就已經存在。
執法不嚴
在許多具有人工林發展潛力的亞非國家,執法不力是一個嚴重問題。例如,烏干達并不缺乏良好的用于保護森林和樹木的法律和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沒有得到充分落實。造成這一狀況的關鍵因素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機構能力和人力,難以通過對森林和市場進行巡邏來發現和制止違法行為,并對違法案件進行起訴。另外,許多執法人員,如警察、法官和海關官員,缺乏識別法律文件(許可證和收據)和木材上的標記的實際能力。一般來說,薄弱的管理體系,尤其在政治和經濟形式不穩定的情況下,將增加人工林投資成本,不利于人工林發展。
投資不足
許多發展中國家具有適合栽培人工林的自然環境,但卻缺乏足夠的投資。制約人工林投資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使用權缺乏保障;人工林投資面臨政治、社會、環境和聲譽方面的風險;金融機構對林業投資缺乏了解。此外,由于缺乏有關森林資源的足夠信息,人工林投資項目準備階段所發生的前期成本也比較高。
///
人工林發展亟待激勵措施
要實現人工林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采取措施,應對各種挑戰。
建立聯盟和合作社
中小型森林種植者協會和合作社可使其成員在規模經濟中受益,比如使他們更容易獲取信息,并在與買家和供應商的談判中取得成功。協會和合作社還可以幫助種植者獲得專業的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從而擴大供銷渠道。建立中小森林種植者協會和合作社,還可以提高人工林經營和采伐的機械化程度,從而提高生產率并降低生產成本。協會和合作社的建立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支持。
制定適于人工林企業的貸款機制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低成本長期貸款是人工林投資的主要制約因素?,F行的國家開發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應不斷努力,開發出為人工林企業量身訂制的貸款機制,特別是針對無法從國外獲得貸款融資的中小型森林種植者的貨款機制。
提高森林資產投資意識和能力
未曾為森林投資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缺乏將森林資產作為投資目標的意識。在通常情況下,金融機構不知道如何評估人工林的投資風險,他們一般不熟悉林業事業,也不愿意與林業打交道。因此,有必要對金融機構開展有關森林資產評估、人工林投資和風險的基本知識方面的教育。
提高林業管治水平和透明度
一些具有人工林發展潛力的國家,尤其是非洲和亞洲的國家,需要對林業管治進行全面改革,以便使特許權和許可證的簽發程序簡化,使透明度提高。這將有助于減少腐敗和官僚作風,加快投資項目的執行。
提供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
有許多國家必須對政策和立法進行改革或把已完成的改革付諸實施,建立明確、透明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土地購買與租賃程序。改善社會治安和社區協商機制,以避免土地掠奪和與當地社區的沖突。許多國家尚需要完善地籍制度和土地分配地圖。
采取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
事實證明,有計劃的稅務措施和其他有針對性的激勵計劃能夠有效推動人工林發展。在已經采取措施確保宏觀經濟、政治和體制穩定,明確土地和資源所有權,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推廣服務的情況下,激勵計劃特別有效。各類激勵措施不僅促進了人工林發展,而且能帶動下游木材加工業投資。下游木材加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又可為人工林投資提供一個有保障的高回報木材市場,從而進一步推動人工林投資。這將使最初依靠政府激勵措施驅動的人工林投資,轉變為由有競爭力、有效率的市場來驅動。與此同時,消除其他部門所采取的可能對林業部門產生負面影響的激勵措施,如農業部門推出的可能導致毀林的激勵措施,也很重要。
有效的森林種植激勵計劃一般具備如下特點:注重實效,提高林木成活率和森林生產力;直接激勵與間接誘導機制相結合;激勵措施具有時效性,在特定的時間點后退出;符合最佳的環境和社會標準。
開發和推廣適合當地的人工林栽培模式
適合當地的人工林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人工林生長率和抗病蟲害能力。大規模人工林投資者本身有能力開發和測試適合當地的人工林栽培模式,而中小投資者則難以開展這項工作,政府應該努力開展人工林栽培模式的研究,并提供相關的推廣服務,使中小人工林投資者受益。
開發并推廣風險控制工具
人工林投資容易因森林病蟲害、火災和其他自然災害而失敗。投資失敗的概率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良好的管理來控制,但很難完全消除風險,而且費用昂貴。因此,有必要制定諸如“保險計劃”或“風險擔?;稹币活惖慕档惋L險工具,以減緩中小規模人工林投資者可能遭受的金融風險,降低人工林行業投資門檻。(據《熱帶林通訊》)(作者: 徐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