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jizz18性欧美年轻,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本一道久久香蕉免费,91精品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資訊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木業資訊 > 正文

解析2012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結果

時間: 2013-05-06 08:15 來源: 中國綠色時報 點擊次數: 4197


監測樣本

監測樣本

遼寧、福建、江西、湖南、云南、陜西、甘肅7省內70個樣本縣、350個樣本村、3500個樣本戶

    中國木材網轉載:

    主要監測結果

    國家林業局公布2012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結果。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底,樣本地區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基本完成。集體林地確權率98.81%,發證率97.84%,家庭承包經營率64.07%。林業惠農強農富農作用進一步凸顯,森林資源培育得到加強,林地生產力、林業發展的帶動能力和增收貢獻能力進一步提高。與2010年相比,樣本縣參加森林保險的林地比重提高14.37個百分點,受撫育的森林比重提高7.78個百分點,更新造林比重提高3.02個百分點,林地產出提高23.08%,林業產業發展拉動地區經濟增長提高2.05個百分點,林業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貢獻率提高12.49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個別地方存在執行改革政策打折扣、搞變通、帶水分、留死角的現象,需要盡快糾正。

樣本農戶林權抵押貸款用途

    樣本農戶林權抵押貸款用途

 

樣本農戶未參加森林保險的原因

    樣本農戶未參加森林保險的原因

 樣本村公益林生態補償費發放對象

    樣本村公益林生態補償費發放對象

樣本縣林業專業合作組織構成

    樣本縣林業專業合作組織構成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至今,林農的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是否有了保障?改革的效果如何?發展的“短板”在哪里?林農有哪些需求?針對這些備受關注的問題,《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從10個方面對2012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結果作了解析,希望能找到答案。

///

    1 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否建立?

    農民是集體林改的主體,也是評判改革成果的最有力的發言者。樣本地區88.16%的農戶對改革方案滿意,91.71%的農戶對林地勘界結果滿意,94.51%的農戶承包的林地“四至”界限清楚,83.83%的農戶對集體林地“按人均分,承包到戶”的結果滿意。94.18%的農戶認為本村已完成確權任務;80.86%的農戶認為本村能完成發證任務。

    只有個別地區的農民提出,本村明晰產權不徹底,在沒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情況下,對集體林地實施聯戶承包或者股份制承包;或產權落實不公平,對集體林地“以賣代改”,采取招投標拍賣的方式,將絕大多數的林地承包給大戶、公司,農民因經濟能力弱,喪失了林地初始承包權,出現了“富人有地、貧者無林”的情況。

    2 林地流轉,轉給了誰?

    集體林地承包到戶之后,流轉的林地規模是否過大、價格是否過低、期限是否過長、失地的農民是否過多,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截至2011年底,樣本縣流轉林地面積占林地總面積的7.63%,比2010年增加3.82個百分點。2.35%的農戶流轉了林地。每畝地平均流轉金額為每年11.61元。平均流轉期限為36.34年。流轉的林地中,入股的林地比例最高,占32.45%,轉讓、轉包、出租林地的分別占27.52%、23.89%、13.79%;流轉給本村村民、企業、外村村民、合作組織及其他機構的林地分別占43.38%、25.60%、6.67%、24.35%。81.36%的流轉林地作了流轉登記,但存在登記方式不合規、登記內容不準確、流轉的林地不進行資源資產價值評估的情況,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一地多轉、炒買炒賣”的苗頭。

    總體看,絕大多數農民比較珍惜手中的林地,并不想進行林地流轉。受訪農戶中,僅15.86%的農戶想流轉林地,79.31%的農戶表示不想流轉林地。流轉過林地的農戶中,68.18%的農戶對流轉結果表示滿意,但有12.50%的農戶對流轉結果表示后悔,19.32%表示不好說,與2010年相比,對流轉結果后悔或者不滿意的農戶比重上升了1.97個百分點;對流轉結果尚不能分清好壞,表示“不清楚”的農戶比重上升了14.06個百分點。

    3 林權抵押貸款,難度幾何?

    林權抵押貸款是以森林資源資產化來解決農民林業生產資金短缺的一項重要政策。2011年樣本地區林權抵押貸款規模迅速擴大,截至年底,樣本縣4.77%的林地開展了抵押貸款,同比提高了2.13個百分點,平均貸款額每畝901.1元,同比降低3.36%。貸款的農戶數量少,比重小,僅1.92%的樣本戶獲得林權抵押貸款,平均貸款期限為2.43年,利率為10.12%,戶均貸款額14.69萬元;獲得貸款的農戶中,有半數貸款額不超過5萬元。樣本戶獲得貸款后,將70.78%的貸款投資林業。

    目前林權抵押貸款政策落實存在兩難:一是政策落地難。因缺生產項目,承包林地的農民不知道要干什么,不想貸款,只有41.17%的農戶想申請林權抵押貸款;二是農民申請貸款難。68%的樣本戶認為申請貸款麻煩或根本申請不到,時間長、期限短、利率高導致部分農戶不愿意貸款。一些地區林地必須投保才能進行林權抵押貸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申請林權抵押貸款的難度。總體看,農戶對林權抵押貸款政策的滿意度僅為30.77%,對于下一步需出臺的政策,林權抵押貸款被排在第五位。

    4 森林保險,保哪樣?

    截至2011年底,除甘肅省尚未開展森林保險外,其他6省中的60個樣本縣有42.50%的林地參加森林保險,比2010年提高14.37個百分點;平均保額每畝409.62元,比2010年增長2.31%;平均保費每畝1.02元,其中各級財政每畝補貼保費0.88元;農民投保的實際費率為0.35%。。

    戶級監測結果表明,27.53%的農戶參加了森林保險。63.51%的農戶愿意參加森林保險,其中,65.06%的農戶想參加綜合險,27.61%的農戶想參加火災險,7.33%的農戶想參加病蟲鼠害等其他險種,實際險種設計基本符合農戶意愿。在未參加森林保險的農戶中,63.22%的農戶還沒聽說過有森林保險這回事,10.27%的農戶想投保,沒渠道。

    總之,森林保險服務較受群眾歡迎,但也存在制度政策下行不夠健全、覆蓋面不夠大、減損能力弱、渠道不通暢等問題。同時,因保險免責條款對農戶不利、保額僅占林地價值的13.33%、農村缺乏基層網點等原因,少部分農民對參加森林保險持觀望甚至否定態度。

    5 財政補貼的主要受益者是誰?

    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需要財政資金扶持。2011年,樣本縣85.35%的公益林獲得生態補償,地方公益林平均補償額增長1.1倍,達每畝8.79元,接近每畝9.97元的國家公益林補貼水平。從樣本村看,48.94%的公益林生態補償金發放到村集體(小組)、護林員和其他組織或群體,其余51.06%發放到林地承包戶手中。樣本縣21.97%的經撫育的中幼齡林獲得中央財政補貼, 5.33%的樣本戶僅獲得每畝53.49元的補貼,為中央財政補貼標準的53.49%。同時,有25.03%的樣本戶開展了人工造林、跡地人工更新,63.18%的造林戶得到了占營造林成本16.5%-20.6%的補貼。

    專項補貼政策激勵了農戶的造林的積極性,但政策落實結果與農戶需求有差距,完善造林補貼、中幼林撫育補貼和生態公益林補償政策成為林農最迫切的政策需求,74.77%的農戶希望提高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將商品林也納入生態補償范圍。

///

    6 林業科技服務是否到位?

    截至2011年底,有47.57%的樣本農戶接受過林業科技服務,其類型以森林撫育技術指導、良種壯苗選育推廣指導、林下種植技術指導和林下養殖技術指導為主,服務方式主要是現場服務、課堂講解和發放材料。71.99%的農戶需要林業科技服務,67.43%的農戶認為這些科技服務內容及其方式能滿足林業生產需求。

    科技人員嚴重不足、經費不足、渠道不健全等原因成為當前制約科技下鄉服務的重要因素。樣本農戶對林業科技服務的需求僅次于對造林補貼、中幼林撫育補貼政策的需求。

    7 抱團?單干?林農怎么想?

    截至2011年底,樣本縣共建立5699個林業合作組織,比2010年增長了11.37%,其中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所占比重提高了6.97個百分點,占37.80%;“三防”協會、林業專業協會和家庭合作林場分別占27.30%、14.56%、10.25%。加入林業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數量比2010年增長了47.24%,但僅占農戶總數的5.26%。合作社經營林地面積比2010年增長了24.16%。

    林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多樣化服務,其中,27.42%是科技服務,22.29%是林業生產服務,18.93%是銷售服務,16.96%是“三防”服務,9.86%是其他服務。

    67.94%的農戶愿意加入林業合作組織,但其中只有13.97%加入了合作組織,究其原因,主要是調查地區林業合作組織發展緩慢,存在農民“入社無門”的情況;相關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民對加入合作組織有誤解,不敢加入;當地的合作組織運營管理不夠規范、缺乏必要的扶持,一些合作社有名無實,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組織缺服務的情況。

    8 林業收入貢獻幾何?

    2011年,在樣本縣地區經濟發展中,林業產業貢獻率為22.61%,比2010年提高12.70個百分點;林業產業發展拉動地區經濟增長 4.54個百分點,比2010年提高2.05個百分點。林業總產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占44.96%、42.52%和12.52%。與2010年相比,第一、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了3.96和0.5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4.48個百分點。樣本縣林下經濟產值占林業總產值的22.56%,比2010年上升了10.37個百分點。

    與林改前相比,樣本縣六成以上農戶增加了土地資源和家庭財產,拓寬了就業增收渠道。樣本農戶平均家庭林地面積增加49.21畝,增長了1.38倍;戶均經營林地89.72畝,是戶均耕地的12.38倍。林農就業有了新渠道,樣本戶林業就業率為9.18%,平均每59畝林地就能吸納1個整勞動力全年投勞工作。

    樣本戶戶均林業收入12232.78元,比2010年增長35.97%。林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18.87%,林業對樣本戶家庭收入增長貢獻率為25.81%,比2010年提高12.49個百分點。

    調查也發現,樣本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產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程度較低,存在銷路難、盈利難等問題。

    9 林木采伐合理嗎?

    2011年,樣本縣木材總產量中,村及村以下各級組織和農民個人生產的木材占70.50%,比2010年上升8.74個百分點。截至2011年底,13.53%的樣本戶家庭采伐過林木,占采伐戶家庭林地面積的24.08%,占樣本戶經營林地總面積的3.91%。采伐過林木的農戶中,53.39%是森林資源進入成熟期,11.65%是家庭生計困難急需用錢,1.06%是為了償還貸款,33.90%是其他原因。

    20.05%的樣本戶認為獲得采伐指標有困難,比2010年降低了3.95個百分點。其中31.65%的農戶認為采伐指標不夠用,比2010年上升了15.06個百分點,29.75%的農戶認為手續麻煩等候時間長,18.67%的農戶稱自己沒路子沒關系無法獲得采伐指標。

    總體來看,集體林地承包到戶后,采伐林木的農戶不多,采伐規模不大,亂采濫伐的情況并不多見。

    調查也發現,個別地方為征收育林基金,層層攤派林木采伐指標,“強制”林農采伐林木。

    10 發展之“渴”在哪里?

    農民對改革政策的評價與需求是確定深化改革方向,完善改革內容的重要參考依據。

    調查結果表明,樣本農戶對林地勘界、林改方案和承包到戶的滿意度最高,均超過80%;對股份制林場、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分股不分山最為不滿,不滿意度均超過70%,對大戶承包和林地招投標拍賣承包的不滿意度超過60%。

    當前,農戶急需資金和技術兩大生產要素方面的政策服務,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造林補貼、中幼林撫育補貼、科技服務、公益林生態補償和林權抵押貸款。云南、甘肅省的樣本戶認為“科技服務”是當前的第一位的政策需求;遼寧、福建的樣本戶將“加快確權發證”作為第一位的政策需求;江西、湖南省的樣本戶將“造林補貼”作為第一位的政策需求;陜西省的樣本戶將“公益林生態補償”作為第一位的政策需求。

    集體林改監測簡介

    為快速、系統、全面地觀察集體林改進程,客觀評估改革實施效果,及時了解改革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準確把握改革方向,2009年,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依托福建農林大學在福建省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監測,并于2010年與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發展規劃與資金管理司共同組成國家林業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項目組,聯合北京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江西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甘肅農業大學正式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

    本監測試圖通過長期、大量、系統的跟蹤調查,聽民音、解民情、匯民智,讓決策者用數據說話、依事實決策,并在第一時間、通過第一手資料,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林情民情,知曉農民的政策評價和政策訴求。


(責任編輯:蘇木)

本文關鍵字:

熱點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