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在國際權威考古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秦始皇陵地下建筑的木材使用規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外國團隊在對來自兵馬俑一、二號坑、百戲俑坑及石鎧甲坑的657份炭化木質建筑構件樣品分析后發現,一些陪葬坑雖然空間位置與重要性相近,但其主要用材卻截然不同。而且構成這些坑體主體建筑的木材,很大一部分并非來自當地,而是來自高海拔地區。
提及秦始皇帝陵,世人矚目的大多是兵馬俑軍陣的恢宏氣勢,但支撐起這些龐大地下坑穴的木質結構,同樣隱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此次研究,正是聚焦于這些炭化后的木質遺存。科研人員對兵馬俑一、二號坑,以及百戲俑坑、石鎧甲坑的657份建筑構件樣品,進行了一次系統性的“身份鑒定”。

研究結果清晰地勾勒出一條時間線索:
在修建時間最早的石鎧甲坑中,55%的木材來自驪山周邊就可獲取的、海拔較低的柏科樹木;
到了修建時間稍晚的百戲俑坑,這一比例開始下降,海拔較高的暗針葉樹種開始增多;
而在工程收尾階段才完成的兵馬俑坑中,高達96%的木材,都來自冷杉、云杉等,必須從秦嶺高海拔山區采伐的暗針葉樹種。
考古新發現不僅帶來了震撼,還給我們帶來了更多謎團:兩千年前,秦人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情況下,怎樣將木材從秦嶺高海拔山區運到陵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