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穎 張園媛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以前經驗豐富的關員主要依靠顏色、硬度、氣味,對常見的幾種木材進行簡單分辨,大多數吃不準的要取樣送檢,實驗室即使加班加點,也至少要2天才能出結果。”南京海關所屬張家港海關關員陳旭東19日表示,如今“鑒木”系統可顯示出木材材種信息。
“十四五”以來,隨著新技術不斷涌現,數字化、智能化的海關監管服務形態逐漸形成。木材監管領域,變化也悄然發生。張家港口岸是全國重要的海運闊葉材進口集散地之一。2021年11月,張家港海關在全國海關首創研發的移動端“鑒木”木材AI智能識別系統1.0版本上線運行。

該系統借助便攜式圖像采集終端采集木材及有害生物的高清圖像,運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一磨、一拍、一識,僅需5—10分鐘,即可實現在進出境木材監管現場及實驗室場景下,快速、智能、精準識別木材材種、針闊葉木材、昆蟲、雜草種子。
為了給AI技術提供更清晰直觀的“視力”,關員們經歷了一場艱辛的圖像采集升級之路。從最初成像較為模糊、色彩偏差大,到后來能清晰捕捉木材紋理、色澤的細微差異,“鑒木”設備鏡頭經歷了五個版本的迭代升級。
“每進行一次升級,我們就直接拿到查驗場地去驗證。”陳旭東說,目前,鑒木系統可識別145種進出境監管常見木材、110種雜草種子及32種昆蟲,已在全國22個直屬單位45個口岸和實驗室推廣應用。依托“鑒木”系統的智慧平臺、系統內外專家支持,海關口岸一線執法實現“同平臺作業、同標準研判、同尺度執法”。
據了解,“鑒木”系統的成功實踐,是“十四五”期間海關推進智慧化變革的一個生動縮影。如今,南京海關正將此類智慧監管成果轉化為通關便利化的強大動力,持續打造一流口岸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