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網站2021年9月1日報道,BGCI發布的最新《全球樹木狀況》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近30%的樹種面臨滅絕威脅,主要威脅因素包括農業開發和木材采伐等,而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威脅樹木適宜棲息地的風險也正在日益增加。
報告評估了地球上58 497種樹種的生存狀態,結果顯示,至少有142種(0.2%)在野外滅絕(extinct),17 510種(29.9%)受到威脅(threatened),4 099種(7.1%)可能受到威脅(possibly threatened)。這表明,全球受威脅樹種數量是受威脅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物種總數的2倍。在受威脅樹種中,440種瀕臨滅絕,即野外僅存個體不足50株。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是樹種保護的重要方式,統計顯示,超過64%的樹種可以在至少一個保護地內找到,約30%的樹種可以在植物園或種子庫中找到。這表明通過持續的樹種保育和進一步努力,樹種多樣性下降的趨勢有望得到改善。
報告對樹種的用途和面臨的威脅進行了全面分析。從利用途徑看,1/5的樹種直接被人類利用,用于生產食物、燃料、木材、藥物、園藝材料等方面。由于過度開發和管理不善,許多有較高利用價值的樹種面臨滅絕危險。從面臨的威脅看(表1),最大威脅包括因農業和放牧造成的棲息地喪失以及木材采伐造成的過度開發。報告發現,目前近1/3的樹種受到木材采伐的威脅。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正在對全球的樹種構成威脅,隨著氣溫和天氣的變化,全球許多樹木面臨失去適宜棲息地的風險,特別是溫帶和熱帶棲息地的樹種,如中美洲云霧林中的樹種。至少180種樹木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的直接威脅,而島嶼物種,如加勒比海的木蘭,受此威脅最為嚴重。另外,氣候變化還導致火災發生率增加,對馬達加斯加樹種以及對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櫟木、假山毛櫸等樹種造成威脅。此外,林地轉為農地以及氣溫升高使許多樹種面臨更頻繁的火災威脅。
人類活動對受威脅樹種的影響十分顯著。最主要的問題在于為發展農業而大面積砍伐森林致使大量棲息地喪失。龍腦香科是地球上受威脅最嚴重的樹種之一。在婆羅洲,油棕櫚人工林的擴張侵占了龍腦香科樹種的棲息地。主要由龍腦香科等高大熱帶樹種構成的婆羅洲低地棲息地減少,導致婆羅洲猩猩等物種降至極度瀕危水平。由于森林砍伐,部分櫟木及假山毛櫸等樹種也面臨棲息地喪失的風險,尤其是在中美洲(墨西哥)和南美洲(智利和阿根廷)。受威脅櫟木樹種數量最多的國家分別為墨西哥(32種)、中國(36種)、越南(20種)和美國(16種)。木材采伐,尤其是非法采伐,使得高商業價值樹種大量減少。在馬達加斯加,對烏木和黃檀屬樹種的開發正在導致整個島嶼的動植物棲息地大量喪失。加勒比地區和巴西的桃花心木和黃檀屬樹種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其他受威脅的主要樹種,包括木蘭屬和山茶屬樹種,因不可持續的野生植物商業化采集而受到威脅,而病蟲害正在導致英國和北美的白蠟種群數量顯著下降。
報告指出了需要采取進一步行動保護受威脅樹種的國家,特別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國家(表2)。在歐洲,58%的鄉土樹種瀕臨滅絕,白面子樹和花楸已成為歐洲瀕危樹種。巴西擁有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森林,樹種多達8 847種,其中受威脅樹種1 788種。而島嶼樹種面臨的風險更大,因為一些島嶼樹種僅生長在特定島嶼上。
樹木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支柱,全球森林及樹木儲存了世界上50%的陸地碳,并能夠緩沖颶風、海嘯等極端天氣。許多受威脅樹種為數百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昆蟲和微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單一樹種的滅絕可能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其他許多樹種消失。盡管如此,最受人關注的往往是需要緊急保護的動物物種。為此,報告呼吁增加對瀕危樹種的認識,并采取相關行動避免其滅絕。為了保護和恢復受威脅樹種,報告為政策制定者和專家提出了5個關鍵行動領域:1)將受威脅樹種納入保護區范圍,加強保護那些尚未在保護區內得到充分保護的樹種;2)盡可能在植物園和種子庫中保育受威脅樹種;3)增加政府和企業對受威脅樹種保護的資金投入;4)加強植樹造林,有針對性地種植受威脅樹種和鄉土樹種;5)參與全球行動,加強國際合作以應對樹木滅絕問題。
為了促進全球行動,BGCI推出了新的全球樹木(GlobalTree)門戶網站。這是一個在線數據庫,用于追蹤物種、國家和全球樹木保護工作。報告和門戶網站中均指出了最需要保護和采取行動的樹種以及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以便最有效地調動資源和運用專業知識。報告和門戶網站為國家、政策制定者和專家提供了有助于恢復和保護樹種的工具和信息。在過去15年間,BGCI和全球樹木保護行動(Global Trees Campaign)共同恢復了400多種受威脅樹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