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保委近日公布的“家具市場紅木實木工藝品社會監督檢查”不容樂觀:約90%的經營者未使用規范的《紅木工藝品標價簽》,有的商家甚至用“沉香木”冒充“沉香”。
近年來,本市各大家具商場紛紛利用空余之地,開設紅木工藝品專柜或專賣店,各種紅木手串、首飾盒、人物雕刻件琳瑯滿目,材料有小葉紫檀、海南黃花梨、金絲楠木、沉香等名貴材料,價格從幾百元到幾萬元。
為規范家具商場紅木工藝品經營情況,從9月1日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家具辦組織,會同上海家具行業協會、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及相關媒體,對喜盈門紅木精品館、紅星美凱龍吳中店、東明家具廣場等15家家具商場,進行了為期10天的“家具市場紅木實木工藝品社會監督檢查”。
這次檢查發現,約70%紅木工藝品專柜都沒有實行“明碼標價”,出售的紅木工藝品均未標明材質和價格。約90%經營者未使用規范的《紅木工藝品標價簽》。
市消保委介紹,此次檢查發現一些紅木工藝品專柜亂標材質情況較嚴重,用紅酸枝、大葉檀、紅檀、紫檀瘤冒充小葉紫檀;用安達曼紫檀、奧氏黃檀、越南花梨冒充海南黃花梨;用沉香木冒充“沉香”。
如在喜盈門紅木精品館—勇春紅木專柜,12800元的“小葉紫檀”筆筒,其真實材質為“黑酸枝”,另一件23000元的“黃金樟”茶盤的材質僅為普通樟木,還有一件2000元的“沉香”手串,其材質非“沉香”而是“沉香木”。
而在盛源大地店—華越工藝品專柜,每串9800元的20余串“海南黃花梨”的真正材質也并非海南黃花梨,而是越南黃花梨;在“古椅”工藝品專賣店內,營業員所稱價格在500至2000元的“贊比亞紫檀老料”,實際竟是價格相當低廉的非洲硬雜木“可樂豆”。
此次檢查發現紅星美凱龍滬南店、東明家具城滬太店銷售紅木工藝品標識較為規范,基本做到一物一簽,貨價對位。
市消保委指出,紅木工藝品的標注必須“明碼標價”,寫明材質和產地,材質標注必須使用規范名稱,不得使用“俗稱”,對于“只展不銷”工藝品,必須標明“非賣品”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