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螺崗嶺桉樹實驗林生長茂盛。
最近,本報報道了桉樹苗市場低迷,密植快種的桉樹林傷樹傷田等問題,引起社會各界討論。湛江作為全國最大的桉樹豐產林基地,桉樹經濟林種植路在何方?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主任、二級研究員謝耀堅。
現狀
木材供給的“功臣”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遂溪的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范基地,放眼望去7000畝的人工桉樹林郁郁蔥蔥,栽植近10年的桉樹已長到30多米高,徑口比碗口還要粗,樹干筆直,樹林中生長著各類枝葉繁茂的蕨類植物。
“雖然近年來有不少關于桉樹的爭議,但就目前來看,桉樹是維護我國木材安全的‘功臣’,發展桉樹等人工林可有效緩解我國木材資源短缺的情況。”謝耀堅說,我國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近年來,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已達50%,木材安全形勢較嚴峻。
“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木材需求量達8億立方米,木材供應的巨大缺口給木材安全敲響了警鐘。”謝耀堅指出,在天然林禁伐和生態林保護的形勢下,目前我國主要依靠發展楊樹、桉樹、松樹等速生人工林生產木材。在眾多樹種中,桉樹生長快、周期短、產量高,僅占我國森林總面積2%的桉樹年產木材卻超過3000萬立方米,生產了占全國總產量25%的木材,大大減緩了天然林的砍伐壓力。桉樹人工林用少量的林地生產大量的木材,實際上間接保護了天然林和生態林。
建議
適地適種科學經營
對于桉樹的一些爭議,謝耀堅認為:“桉樹本無害,只因有些經營方式欠科學。”桉樹破壞土壤肥力主要是由于大面積種植桉樹人工林缺少規劃,在樹種布局上沒有考慮適地適樹原則造成的。只要尊重科學、適地適樹、科學整地、合理施肥、密度適當,按照可持續發展規律來經營桉樹,就可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造福人類。
謝耀堅認為,更新觀念是桉樹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產業發展中要轉變當前單一桉樹人工林種植模式。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探索不同桉樹品種的混交林發展模式,形成林分結構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復層人工桉樹林,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他指出,必須完善技術標準,加大對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和科學指導,防止因不科學種植速生林造成土壤結構改變、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問題。
謝耀堅建議,在桉樹產業發展中,要堅持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者統一原則,防止和克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的錯誤做法。在發展規模上,切忌盲目追求規模數量和集中連片,要堅持量地而行,適度規模經營;在規劃布局上,要結合水土條件,充分考慮生態區位、地形地貌、土壤條件等因素;在栽培方式上,要注意加強水土保持措施,維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最終促進產業發展走上科學軌道。
未來
培養桉樹中大徑材
湛江遭遇的“桉樹之困”如何破局?記者了解到,目前,肇慶和福建漳州采用混交林種植,延長采伐年限,培育大徑材,有效地提高了森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經過10多年的研究,謝耀堅及科研人員在品種選擇、密度控制、施肥技術和修枝控制方面提出了全套技術,其中在施肥和修枝方面的創新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建立了優良無性系篩選——立地選擇和密度管理——平衡施肥和修枝技術——可持續經營等一系列技術相配套的中大徑材培育集成技術。
“過去,桉樹的主要經營目標是紙漿材,效益低,周期短,對土壤消耗大。”謝耀堅表示,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可促使桉樹的加工價值在紙漿材的基礎上提高3至4倍,由原來的400元/立方米提高到1200元/立方米以上,同時,通過延長輪伐期,改變經營模式,更有利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市場上中大徑木材稀缺,發展桉樹中大徑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并有很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他山之石
桉樹大徑材培育技術成熟
桉樹長到約15年,就是做家具、實木地板的上好木材。目前,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加強對“大徑材”桉樹樹種的培育,已取得成效。
色澤淺黃、紋路流暢、材質堅硬,這便是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以培育大徑鋸材為目標的桉樹新品種“大花序桉”,美名為——“澳洲大花梨”,已經在廣西引種改良成功。2012年,“桉樹中大徑材良種培育與栽培模式研究”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據了解,廣西國有東門林場種有100多畝“大花序桉”試驗林,樹齡已有20多年。
據了解,15年樹齡的“澳洲大花梨”按“目標林分”經營,每畝保留30株,按現價每株收入5000元,畝產值15萬元,畝均年產值1萬元,尚未包括15年間間伐樹木的收入。而目前“速豐桉”輪伐期通常為5年左右,畝均年產值1200元,與種植較長周期15年的“澳洲大花梨”相比,短周期年收入只有長周期年收入的12%。
如今,大花序桉種子園已經開花結實,眼下大花序桉正在育苗,明年將可供應1萬畝林地種植,“大徑材”桉樹廣泛推廣種植指日可待。